
周昌乐,男、汉族,中共党员,国家二级教授。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系教授、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带头人,教育部英才计划指导教师,福建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机器意识、脑机融合、机器艺术)、认知科学、国故新知等领域的研究探索,重点着眼于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先后被聘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数学(人工智能基础)、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医诊断学、哲学(逻辑学、国学)等五个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导师,培养各个学科硕士生、博士生共计196名。曾任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长、厦门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创院院长、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福建省仿脑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厦门大学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厦门市信息化专家组组长。
学术兼职曾任The Chairman of 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 Beijing(Xiamen)Section Chapter、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认知科学学会认知计算与人工智能工作委员会委员、厦门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福州市古琴研究会名誉会长。先后被聘为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兼职教授、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兼职教授、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协议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座教授、四川大学课程讲授以及苏州大学等十余所国内高校兼职教授。另外还担任The Guest Editor of Mind and Machines、The editor-in-chief of Mind and Computation、以及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 Knowledge Engineering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副主席、程序委员会主席等。
历年主持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级12项、省部级12项,获科技奖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共计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6部、教材科普5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Information Sciences、PLOS ONE、IEEE TRANSACTIONS ON HUMAN-MACHINE SYSTEMS、Soft Computing、Neuroscienc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Machine Learning、Journal of Vision、Neuroscience Letters、ACM Journal on Computing and Cultural Heritage、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Neurocomputing、BRAIN RESEARCH、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YSTEMS、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中国科学》、《中国社会科学》、《科学通报》、《中国佛学》、《哲学动态》、《软件学报》、《电子学报》、《宗教学研究》、《语言研究》、《现代外语》、《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医杂志》、《心理科学》、《中国音乐学》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一批高质量学术论文。在汉字机器识别、人工智能哲学、意识计算建模、动态认知逻辑、禅宗实证研究、中医机器诊断、汉语隐喻计算、数字古琴艺术、机器歌舞艺术、易道科学诠释等方面做出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有的还填补了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空白。
教学科研之余,还热心社会科普教化事业,先后为大中小学、各类总裁班、EDP培训、国学班以及社会各界举办讲座数数以千计,讲座题目包括“至善圣学之道”、“科学眼中的玄学”、“禅宗顿悟心法”、“周易智慧解读”、“禅道科学解读”、“老庄思想解读”、“爱沐禅意生活”、“国学智慧与修身养性”、“周易与养生”、“国学与人生”、“禅道与人生”、“哲学与人生”、“周易与家居”、“周易与管理”、“如何保持阳光心态”、“营造健康智慧之脑”、“如何培养心智优异的孩子”、“古琴艺术神奇魅力”、“大学之道:跨界论道引论”、“现代科学的进展与趋势”、“脑科学走进寻常生活”、“将芯比心:机器能够超越人类吗”、“机器意识的困境与对策”、“从屠呦呦获奖看中医中药”、“哲学实验:一种影响当代哲学走向的新方法”,“脑联网=互联网+脑机接口”、“智能科技与教育革新”、“人工智能与未来社会”、“人工智能与创新管理”等等。为化导民众幸福生活、推动文理交叉思想传播、以及普及科学知识等做出了重要贡献。